73岁大爷肚大如孕内脏几乎撑爆,上海中山医院多学科合作“拆球”

来源: 文汇

腹部巨大宛若怀胎十月,肚皮隆起处的皮肤溃疡破烂,薄薄的皮肤下是隐约可见的内脏,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快要吹爆的大皮球……见到栾大爷时,连经验丰富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董智慧教授也倒吸一口凉气。

就在4个月前,73岁的栾大爷突然肚子持续疼痛,排气排便也变得困难起来,当地医院诊断为“脐疝伴小肠嵌顿,肠梗阻”,进行了剖腹探查和“疝修补术”。然而术后2个月,栾大爷的伤口迟迟没有愈合,肚子也日益膨胀了起来。随着时间推移,刀口旁甚至长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鼓包,附近的皮肤反复破溃、感染。这不仅严重影响他的日常起居,整个人也变得心事重重。

“第一眼就看到他巨大的肚子,由于近10cm的疝门,小肠和大肠已经有近一半都脱出到腹腔外了。”接诊的董智慧教授说到。


(资料图)

CT显示的情况更糟糕,这名患者的胸主动脉还长了一个直径超过5.5cm的动脉瘤,是正常血管直径的近两倍!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同时,患者腹壁薄薄的一层皮肤兜着脱出的腹腔脏器,最薄的地方仅有1.9毫米,且肚皮上还有两个不小的溃疡,随时都有“破皮而出”的风险。

重重风险下,让董智慧教授也不敢轻言判断治疗方案,邀请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并协同普外科杨子昂副主任医师、麻醉科张晓光副主任医师进行MDT会诊。

经讨论,专家们决定首先由血管外科对动脉瘤进行腔内治疗,将这个危及生命的定时炸弹拆除,再由普外科来修复腹壁缺损。

高龄、肥胖、有基础疾病、术后恢复不佳、需要连续接受两台手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挑战不小。

如何拆除胸腔里的“定时炸弹”,又控制好创伤大小?董智慧教授决定置入带膜支架,将动脉瘤体隔绝,减少血流对瘤体的冲击,从而达到防止瘤体破裂的目的。

最终,董智慧教授通过一个不到1cm的切口顺利完成了“拆弹”。术后第2天,栾大爷转入普外科,等待接下来的疝修补手术。

面对栾大爷腹壁缺损巨大、皮肤反复破溃感染的情况,普外科杨子昂医生决定让患者先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通过每天佩戴腹带对腹部进行加压,提前适应肠管回纳入腹腔的状态,以及吹气球锻炼肺部功能,避免术后肺功能障碍。

两周后,杨子昂医生带领团队为患者施行“巨大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中,他发现由于既往皮肤反复感染,患者脐部下方形成了一个直径约6cm的炎性包块,如何切除炎性肿块,再进行腹壁修补,又成了棘手难题。如果不使用补片,巨大的腹壁缺损基本不可能修补成功;一旦使用补片,如发生术后感染,补片就成了滋生细菌的异物,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导致修补失败。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杨子昂医生采用FRAME技术将疝囊腹膜分成上下两片,下片将直径约11cm的巨大疝环封闭,腹膜前方放置补片(SUBLAY),再使用上片的腹膜将补片覆盖隔离,最后再将两侧移裂开的腹壁肌层缝合拉拢。

经3小时手术,医生成功为栾大爷修复受损的腹壁,拆除了第二个“炸弹”。

经历两台手术后,栾大爷肚子里的“皮球”终于消失了。经一个月术后精心调理,栾大爷近日顺利出院。

作者:唐闻佳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